象鼻山
象鼻山公园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11.88万平方米,是桂林山水的代表。园内主要景点有:象山水月、普贤塔,北边临水的三个游乐岛组成的爱情岛,南麓的云峰寺及西南面的舍利塔等。
象山又名象鼻山,它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引作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水月洞,弯如满月,空透山体,清澈的江水从洞中空鼻而过,波光洞影,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景观一绝。
象鼻山的象鼻与象腿之间,那个铮亮的圆洞,如月浮水,叫"水月洞"。若月夜泛舟,江上黛色朦胧,水中洞影晃动,那就别有风韵。明朝孔镛的诗句"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和同代诗人卢仲佃写的"饱吸清风高卷鼻,横拖明月懒归阑",就是描述这个意境。至今,象山石壁上留有唐宋以来的题刻六十多件。
象鼻山还有象鼻岩、象眼岩等景。山顶上那座既象剑柄又象宝瓶的实心砖塔,是明代修建的,叫普贤塔。取普贤菩萨骑白象之意吧!山头又曾是一八五二年太平军攻打桂林城内清军的炮兵阵地。山西南麓有重修的唐代云峰寺,寺内有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史料展览。山西面约五百米处,有一座舍利塔,唐代的鉴真和尚曾在塔下的开元寺住过,可惜寺已毁塌。
从漓江顺流到梧州,有三百六十零半滩。象鼻山前的一个小滩即为半滩。滩边有地下泉涌出,水质明净,是闻名的桂林三花酒的水源之一。有人说,那是神象吐出的仙水
关于象鼻山的传说故事,不可考证其的真实性。
古时候,大象是漓江百姓的朋友。它们帮 人们耕田、运货,人们待它们就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起了贪念,想把大象占为己有,供自己玩乐。他亲自带领官兵到桂林来捉象。漓江的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纷纷拿起武器来与官兵抗争,但却死伤无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象群守在百姓的尸体旁,阵阵哀鸣,迟迟不肯离去
忽听一声长啸,领头象双目含泪,向皇帝直冲过去。皇帝一看,正好,看我来降服你!他一个跟头跃上了象背,拼命想驯服它。领头象哪里肯听他的话,左颠右颠,眼看就要把皇帝给摔下来了。皇帝气得眼都红了,拔出宝剑一下刺进了象背。这一刺,痛彻心肺,领头象拼出了最后一点力气,将皇帝猛地摔到地上,再一脚踏上去,踩死了这个凶残的皇帝。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倒在了漓江边,再也没有站起来。慢慢地,它的身体化作了一座山,鼻子伸进漓江里喝水,永远守护着这里的人民。这就是如今驰名中外的象鼻山,而山上的宝塔,就是皇帝那把宝剑的剑柄。
象鼻山因山形酷似一头伸着鼻子汲饮漓水的巨象而得名,简称象山,长108米,宽100米,山体占地1.3万平方米。它神奇壮观、形神兼备,鼻脚之间造就的水月洞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
水月洞 因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月,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里江水流通,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历代文人墨客为感叹此自然造诣,留下不少经典佳文——“饱吸清风高卷鼻,横拖明月懒归阑”是此景的绝佳描述。
普贤塔 顺象鼻山山岩曲折而上,山势孤拔陡峭,山岩嶙峋,崖间藤蔓缠绕,山顶树木成荫。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又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剑柄,故又称宝瓶塔、剑柄塔。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像。
舍利塔 在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此塔通高13.2米,始建于唐朝显庆二年(657年),现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58年)重建。塔身为宝瓶式,塔顶似伞盖,有相轮五圈,冠以葫芦形铜质宝顶。据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5次东渡扶桑(日本)受阻,转辗来到桂林,曾与数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