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因山石层层横断,像彩绸锦缎相叠,因而得名。
叠彩山位于桂林市区偏北,是桂林市主要风景名胜之一。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是市区中一个较高的山峰,相对高度73米。
叠彩山之得名,最早见于唐会昌四年(844年)诗人元晦(huì 音会)的《叠彩山记》石刻中:“按图经,山以石文(纹之别字)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元晦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zhěn音枕)的侄子,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他被任命为桂管观察使(地方行政长官,唐代广西设桂管、邕管、容管三个省一级以下的行政区域)。唐会昌三年(843年)六月元晦始建叠彩山,修道路,建亭阁,会昌四年七月竣工。他认为,山石层层横断,就像一匹匹彩缎堆叠起来一样,因此给山起名为“叠彩山”。
叠彩山由二山(于越山、四望山)和二峰(仙鹤峰、明月峰)组成。它本是海底里奇形怪状的岩石,其升出海面的年代大约是三亿六千七百多万年前。由于沉积的石灰岩中有厚层、薄层之分,使峰岩层层叠加起来。升出海面的叠彩山,受到长达千百年的风化,地表水沿着溶岩表面裂缝溶蚀,岩石裂缝面参差不齐、色彩各异,就像彩色绸缎整齐地堆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