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产业调查思考 瞄准世界旅游目的地

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属世界级的高品质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仅占我省GDP9.8%的旅游业年收入,与其他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省份比,面临着大而不强、竞争力不够的客观实际,需要从多个方面调整破题。

  在陕西,旅游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2011年10月,陕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在香港举行系列经贸活动时,香港文汇报记者提出了一个关于陕西旅游如何“留住”游客的问题。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表示,陕西要打造“人文山水,大美陕西”的品牌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陕西旅游资源优势,提升陕西旅游价值。

 
  拥有历史文化和秦岭山水优势的陕西,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20.7%的发展态势,比全省经济总量增长高出7.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已达到983.99亿元,是2000年的6.6倍,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游客接待数量年均增长16.6%,是2000年的4.7倍,居全国第16位。旅游产业已站在新的起点上,跨入新的发展通道。

  虽然陕西的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省份比,与周边迎头赶超的省份比,依然面临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局面。这种状况与我们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适应,与全省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也不适应。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绿色无污染带动力强的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陕西的旅游产业如何在现有资源禀赋上,整合创新、做大做强,成为了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一个新课题。

  1、大而不强:面临五方面掣肘

  掣肘一: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全省旅游增速提升,旅游资源大省、收入小省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年来,关中、陕南大多数市县旅游发展出现了新气象,尤其是西安、安康、商洛、渭南实现了突破发展,2010年安康、商洛旅游收入增长了115.9%和108.9%。但一些资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市县忽视旅游业发展,景区建设和宣传促销处于徘徊停滞状态。我省的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导致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滞后,网状旅游线路难以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整体扩张。如果资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市县旅游业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省的旅游业发展会形成“高地”效应,现实的问题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的牵动下,全省旅游增速处于周边省区的“洼地”。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弱化着我省旅游在全国的地位。

  掣肘二: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不完整,大市场、小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

  全省各类旅游资源的单体计算达9800多个,大部分处在初级开发或待开发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短,配套水平不高,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主要依赖“门票”收入,涨价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景区景点收入,一般门票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40%左右,其余是餐饮、住宿、购物收入。我省大部分旅游景区停留在传统的游览层面,许多景区景点缺乏餐饮设施、住宿设施和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购物产品,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怨声大。 2010年,我省入境游客人均停留时间2.62天,排在全国第12位。其中接待入境游客人均消费和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分别排在全国第11位和25位。经营粗放、产业链不完备,特别是高端价值链没有形成,导致我省虽有垄断性旅游资源,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垄断利润。

  掣肘三:投资开发强度低,发展活力不足,大资源、小投入的矛盾十分突出

  “十一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而旅游投资只有535.3亿元,仅占2.1%。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08.1亿元,其中用于旅游的投资3亿元,仅占0.1%不足;榆林市GDP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但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处在全省末位。2010年我省旅游宣传促销投入5000万元,而山东、江苏、浙江、云南等省份此项投入经费都在1亿元以上。陕南一些市宣传促销经费仅有几十万元,而河南一个云台山景区一年的促销费用就超过千万元。据了解,浙江省2010年旅游总投资达421.2亿元,相当于我省“十一五”期间5年总投资的80%多。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突破,连续多年没有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银行对旅游业贷款比例一直很小,缺乏大资本运营。由于政府对旅游的先导性、基础性投资较少,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形成了投资滞后—开发滞后—宣传促销滞后—企业发展滞后的循环圈。

  掣肘四:旅游企业发展不快,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大产业、小企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旅游企业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主体。这些年来,曲江在西安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投资、建设、运营旅游景区为特色,迅速崛起,但以旅游为主业的旅游企业普遍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从旅游景区看,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现在只有华山、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4家景区。从旅行社看,原来位居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的3家旅行社已相继淘汰出局。从星级饭店看,高级星级饭店明显偏少,五星级只有6家,四星级只有30家,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还没有四星级以上饭店。多数市县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灵活的激励奖励机制和优惠政策,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不足。

  掣肘五:体制性机制性制约依然存在,管理服务缺位,大发展、小协调矛盾突出。

  旅游业涉及相关产业有100多个,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既得利益团体影响下,省市县三级旅游局统筹协调难度很大,发展规划得不到落实,在产业链条的培育、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缺乏调控手段。旅游局系统干部自嘲道:“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支冲锋号,有号也不能随便叫”。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出现重大事情,旅游局就被推上风口浪尖。如,延安作为全国50个旅游检测城市,由于城建、市容、交通问题游客反应强烈,连续5个季度被评为“满意度最低城市”,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质询旅游局长,让其下台。但旅游局长满腹委屈,就职能权限上讲,能有效管理的只有旅行社和导游,对城建、市容、交通等涉及旅游的问题无能为力。不少旅游景区的体制也长期未理顺,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纷争内耗严重影响着景区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2、做大做强:从六方面破题

  破题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举省一致办旅游。

 

  根据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思路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量吸纳社会就业的第一富民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产业,引领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各地和省级掌握优质资源的部门,应从全省经济社会全局出发,找准发展旅游的突破点和结合点,使高品质旅游资源转化为高品位的旅游热点产品和现实生产力。尤其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县,既要重视地下的矿产资源,也要重视地上的旅游资源,统筹兼顾。

  破题二:以大项目带动、大资本运营、大集团引领方式,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现代旅游是一个高投入并有持续回报的产业,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大项目的持续跟进,旅游市场势必不断萎缩。

  与西部一些省份相比较,我省的旅游资源更具特殊性,经济实力、财力相对较强,尤其是资源性产业崛起后六七千亿民间资本正在寻找投资出路,不失时机地策划、开发、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大型旅游项目,引导巨量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抢占旅游发展制高点,应是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战略选择。

  顺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和生态文化四大板块特点出发,省上重点策划和规划一批100亿元、5 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以大品牌、大项目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旅游目的地景点景区,在世界上形成轰动效应,带动旅游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各市从当地旅游资源实际出发,谋划和规划一批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形成国内热点旅游景区或区域性热点旅游景区。如集中力量建设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区,再现古代中国盛世风采和世界文明古都风韵;依托秦岭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借鉴西双版纳“野象谷”成功经验,在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不惊扰珍稀动物生活休憩前提下,建设“野熊猫谷”、“野羚牛谷”、“野金丝猴谷”,使国内外游客能领略和体验世界顶级历史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

  破题三:丰富旅游内容,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强化旅游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陕西特色文化为主线,以方便游客为出发点,深化、强化旅游各要素间的横向联系,形成完整有序、统一有机的产业链条。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联动。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动漫游戏等各类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融入旅游,繁荣旅游。

  破题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

  海南省最近将国家支持的50亿元国际旅游岛建设资金中的40亿元一次性注入旅游岛建设开发公司,并划出38平方公里滨海土地资源由该公司开展先行试验区运作。成都市三年前才组建旅游集团,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市政府向集团不断注入优质资产,现在总资产已扩张到60多亿元,几乎是成立十多年的西安旅游集团总资产的两倍。比我省旅游集团起步稍早的首都旅游集团、锦江旅游集团总资产已达500亿元左右。兄弟省市的做法启示我们:做大做强陕西旅游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标杆作用。

  破题五: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不断加大国际国内旅游合作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批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有力推动了海南经济跨越发展。西安作为世界闻名古都,国际影响巨大,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域,应积极向国家申报设立“西安国际旅游示范区”,以与国家旅游局共建形式,把西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增辟境外航线尤其是直达欧美航线,加大航线补助力度,培育入境游客市场。同时,建立省际旅游联动机制,构筑旅游联盟,落实开放西安居民港、澳、台自由行政策。

  破题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我省应充分发挥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将与旅游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吸收为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举行一次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制定全省旅游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重大举措,审定重大旅游规划、重大旅游项目,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旅游行政部门,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决定的各项工作,督促各市、各部门完成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任务。

  旅游行政部门应适应旅游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快转变职能,从旅游具体环节管理转到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管理上来,将传统的旅游定点单位业务年检、旅游景区导游考核管理业务取消或划出去,增加统筹协调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统筹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制定和实施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综合监管旅游安全等职能,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3、做强旅游:着眼世界旅游目的地

  我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属世界级的高品质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然生态资源也具有独特魅力和优势,拥有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的天然基础。在“十二五”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期间,应抓住世界和国内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率先进入旅游强省。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明确发展目标。基本要求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大的标志是:产业规模大,对服务业引领作用大,对生产总值贡献大。做强的标志是:旅游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国内外市场开发能力强、制定产业标准能力强,形成一批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和引领旅游业发展的大企业,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上拥有一定话语权。具体奋斗目标:到2015年建成旅游大省,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33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左右,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左右。年均新增就业岗位4万人,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旅游重点县市达到30个,旅游总收入力争进入全国10强。到2020年力争建成世界一流的人文和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