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无所谓终点,只为遇见;旅行,无所谓风景,只为修行;生命,无所谓成败,只求怒放。
构想一年,攻略三月,2012“末日”之前,我们出发了。
黑河-腾冲线(@百度百科)
又称“胡焕庸线”。1935年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重要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原瑷珲)起,穿过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四川至云南省腾冲县,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侧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7%的GDP(2000年数据),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侧占全国56.82%的国土面积,人口仅占全国的6.23%,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西部”范围,包括胡焕庸线西北侧的“远西部”和东南侧的“近西部”的国土,面积占全国70%以上。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胡焕庸线”仅次于“珠峰测量”,列30项地理大发现第7位。
胡焕庸线还是一条生态环境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中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及发生的空间布局也沿着改线分异,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这个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东部的生态屏障,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控制风沙东移、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的功能。这些功能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90年代初,在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别是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强震活动震中连线具有近于平行于胡焕庸线的特征,这提示胡焕庸线的形成似乎有地球物理背景。
…… ……
总之,这是一条关于人,关乎生存的生命线,在这个“末日”来临之际,我们将从北向南行走于这条线的两侧,穿越整个中国,去寻找,去发现,去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